【重磅喜讯】“汉派骨伤技术”列入非遗!传承人鲁周同擦亮弘医堂中医医院骨伤金名片
(庆祝“汉派骨伤”列入非遗,医务代表合影)
“看到‘汉派骨伤技术’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感到非常高兴!这体现了国家对汉派骨伤技术的高度重视,这份荣誉也是我们一代一代共同努力得到的结果。”1月7日上午9:00,在武汉弘医堂中医医院2楼会议室召开了“庆祝汉派骨伤诊疗技术列入非遗”的主题活动,见证了汉派骨伤诊疗技术的发展历程、创新应用以及骨病患者的疗效反馈。
汉派骨伤第二代传承人鲁周同教授、其弟子吴志钢主任、骨病健康管理师、弘医堂中医医院医务工作者以及湖北电视台等媒体代表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双手接过“汉派骨伤技术列入非遗”的相关文件后,今年已经86岁的鲁周同教授感慨万千。回忆起汉派骨伤技术的发展,他说:“汉派骨伤技术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我的师傅刘达夫从解放前就开始从事中医骨伤工作,开创了柳枝接骨术。现在换骨都是换的金属的、陶瓷的,过去却用的是柳枝,也就是植物,这个思想放在现在看也是很先进的,可惜由于不重视,没有保存下来。如今汉派骨伤技术得到国家的重视,列入非遗,是一件喜事!”
(鲁周同教授发表讲话)
作为鲁周同教授的弟子,吴志钢主任也进行了分享。他提到,汉派骨伤技术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不仅是对其价值的肯定,更是对医者最高荣誉的加冕。汉派骨伤技术始终以人为本,注重整体调和,以其体系和疗效赢得了赞誉。这是荣誉,也是责任,未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在传承中创新,加强研究探索,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听完了专家、教授的发言后,现场的健康管理师们也纷纷发表了感想。“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感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对于广大骨病患者来说,更是带去了福音。”刘玲作为代表讲到。
活动仪式结束后,鲁周同教授、吴志钢主任马上投入到门诊工作中。在“鲁公伤科”门口,刚刚做完针灸理疗的患者,口中连连夸赞“走路轻松多了”,吴志钢主任了解到该患者是坐火车来的,耐心地叮嘱他这几天腿不能见水,坐火车要注意。
理疗室内,鲁周同教授正在给颈椎病、腰肌劳损的患者采用中医手法缓解疼痛。在5个人的协助下,鲁教授一拉,一摇,一抖,一套串行云流水的动作下来,患者直呼“太神奇了,太舒服了”!鲁教授一边进行着手里的“功夫”,一边讲述8种“中医手法”,引来了众人的围观。
(中医手法治疗)
武汉弘医堂中医医院副院长兼保髋中心主任吴梅丽在活动后接受了电视台采访,她指出,院区的“活血生骨方”以及配套的内外治方法——“骨王2+1”综合疗法,在临床中展现出了喜人的成绩,成功帮助数万名股骨头坏死患者保住原装股骨头,重获健康。此外,综合保髋疗法得到了业内专家一致的广泛认可,近年来凭借综合保髋疗法成功“出圈”,患者普遍满意度高。
(武汉弘医堂中医医院大门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期待,以“汉派骨伤技术”为代表的古老智慧结晶,在不断地传承创新中,为更多骨病患者解除病痛,走向康复。
(鲁周同教授会后接受湖北电视台采访)